阅读历史 |

第243节(2 / 5)

加入书签

项目,也是一个大型项目了。来武溪担任管委会副主任之后,他也曾四处奔走,想要拉一些项目来,不让林辰暮专美于前,可任凭他说破了嘴皮子,却收效甚微。最大的也不过就几个亿,上了十亿的项目却是一个都没有。怎么到了林辰暮这里,别人却凑着送上门来?

可随即,他不由又惊疑道:“香港国兴集团,不就是上次准备和我们合作开发钢铁城项目,最终却又变卦了的那家企业吗?”

“是啊,就是这家企业,说是心有愧疚,想通过这个项目来弥补。”林辰暮就摆摆手,说道:“我看明天就由你接待安排一下吧,我还有事。”

倒不是他故意摆谱,而是真有事。他上午接到了卫彤的电话,说是明天会和其他一些首都的商界名人,共同前往武溪寻找商机,还戏称是百亿考察团,因为这些人的身家加起来,已经超过了一百亿。林辰暮自然不敢懈怠,准备让唐凝陪同自己一同接待。

苏昌志沉吟道:“那行,我把钢铁厂的事情交代一下,明天去机场接机。”心里却在盘算:能不能让国兴集团改变主意,重新考虑钢铁城的项目?

送机和接机

管良荣是上午回首都的飞机,整个团队他只留下了一个人负责和高新区这边继续协调沟通。进安检之前,他还拉住林辰暮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道:“小辉啊,你一旦改变主意了,尽快通知我。事关数万人的生计问题,必须要务实一些。”

“呵呵,谢谢管叔叔。这件事我一定会认真考虑的。”林辰暮微笑着答道。管良荣委婉地批评他太过于空想,不过他却有自己的盘算。

以前的东江钢铁厂技术含量低,纯粹就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勉强存活下来。可到了后来,因为其产品没有竞争力,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越多亏损越大,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按照首钢的并购方案,是能解决目前的困境,可从长远来看,实际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完全依附于首钢。一旦首钢生产经营出现状况,或是产销量大幅萎缩,作为半成品生产加工车间的东江钢铁厂,仍然会旧疾复发。

因此,林辰暮考虑的很清楚,不动则罢,要动就一定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东江钢铁厂从根子上就具备竞争优势,而不是简单的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见林辰暮态度很是坚决,管良荣轻叹了口气,却不再说什么了。

如他所说的,倘若不是蔡元峰发话,倘若林辰暮不是姜老的嫡孙,他根本就不会走武溪这遭。前些年,国内许多东西重复建设的现象极为严重,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根深蒂固,就拿钢铁厂来说,类似于东江钢铁厂这种规模档次的,全国就不下上百家,几乎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现在,绝大部分经营都举步维艰,极为困难,指望着首钢这种大哥大去并购搭救的是数不胜数。

可以这么说一句,只要管良荣放出风去,保准还到不了第二天,各地盛意拳拳的邀请就能把他的办公桌都给埋了,条件还极为优惠。哪有像林辰暮这种还挑三拣四的?

可他也不能说林辰暮就错了。通过这几天的接触,他对林辰暮也有了深刻的认知,甚至能感觉到,当高新区的干部提起这个年轻的领导时,那种发自肺腑的崇敬和钦佩,绝不是表面上装出来的。他现在也只希望,有朝一日林辰暮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送走了管良荣,那边的苏昌志也顺利接到了国兴集团的何玮峰。

虽然林辰暮没太大兴趣,不过苏昌志这里还是准备得很充分,不光是在接机口拉起了长长的条幅,而且还凭私人关系,从市政府借调了一辆豪华中巴。抛开17亿的投资不说,光是香港国兴集团这几个字,就引发了他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执政一方,需要的不光只是强大的背景和出身,人脉同样很重要,毕竟不能什么都靠家里来张罗。如果多认识几个类似于香港国兴集团这样的大企业,想要做点什么都容易多了。

和苏昌志一同来机场接人的,除了高新区招商局的相关负责人之外,还有市招商局的一位副局长。不过他不是来和苏昌志抢单,而是得到了乔瑞华的指示,前来为苏昌志助阵的。有一个副局长压阵,也能说明武溪方面的诚意不是?

没能见到林辰暮,何玮峰多少有些失望,不过苏昌志亲自来接机,还搞得如此隆重,也让他是大感惊喜。在首都待了那么多年,他当然清楚苏昌志的身份,即便比不了林辰暮显赫,却也是大有来头,平日里想亲近都不见得能凑得上的。

可对林辰暮和苏昌志之间勾心斗角的不合现状,何玮峰也有所耳闻。他很清楚自己此行的目的,自然不肯为了苏昌志就得罪林辰暮,因此,任凭苏昌志热情洋溢,他的表情却多少有些勉强,而且多次问及林辰暮,并表示希望能够早日和林辰暮进行会晤。

苏昌志是哭笑不得,不得已,只能给林辰暮打了一个电话,林辰暮给何玮峰说了几句之后,何玮峰这才放下心来,笑呵呵地跟着苏昌志走了。

看了看时间,距离卫彤他们的航班抵达还有一个多小时,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