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126节(2 / 3)

加入书签

令董其昌饱受非议的恶评,大多数多来源于两个来自民间的匿名传说写本《民抄董宦事实》和《黑白传》。

其作者,最大的可能是来源于董其昌的仇家。

这两个坊间传说,对董其昌的生平留下了太多的微词,但它们终究与史实相差甚远,历来为史家和学者所质疑。

明末政界言官寻衅、党派相攻无所不用其极,在历史上是尽人皆知的。

如果真的像传本所说的那样不堪,董其昌是难于立足于明朝的官场之上的。

而且,“民抄董宦”这个传说,在清初官修《明史·董其昌传》时,经过考证之后,基本上已经进行了平反。

尽管在后世被平反了,但当时的董其昌却因为这件事,可谓是狼狈至极,四处奔逃避难,惶惶如丧家之犬。

真是应了一句话: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向南从头到尾仔细地查看了一遍董其昌的这幅《青山红树图》立轴画,心里面已经有了修复方案。

他抬头看了一眼康正勇,随口问道:“青绿山水画,如果要清洗的话,应该用什么方法?”

康正勇虽然上手修复过不少古画了,但青绿山水画,还真没有修复过。

但没有修复过,不代表他不知道怎么修复。

此时听到老师问起,康正勇立刻回答道:“空淋法。”

说完之后,感觉回答得有些简单了,于是他又补充道,“青绿山水画,因为使用的是矿物颜料,年代久远之后,画面上的颜料很容易脱落。”

“因此,在清洗之前,还应该画芯之上容易脱落的颜料上,涂刷一层淡胶水,之后再用’空淋法’清洗画芯。”

“嗯。”

向南点了点头,没再作声,而是开始直接上手。

实际上,到了如今这个地步,向南在古书画修复工艺上,技术已经是炉火纯青,一般情况下,已经很少有难题能够将他难住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向南在古书画修复一道,就可以一劳永逸了。

事实上,还有很多问题等着他和其他古书画修复专家去解决。

比如,大尺幅古书画的修复问题。

再比如,那些失传的修复绝技如何再现的问题。

尽管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对于文物修复的帮助却是微乎其微。

众多高科技产品,最多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最核心的修复部分,还是需要人工来操作。

而人工,却是文物修复界最大的难题。

向南一边按部就班地清洗着董其昌的这幅《青山红树图》,一边思考着这些问题,表情严肃而认真。

康正勇安静地站在一旁,也是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的操作,默记着每一个动作要领。

向南用清水清洗了五六遍,一直到毛巾吸出来的水变清了之后,这才停了下来。

清洗画芯这一步,到这里就算结束了。

向南刚喘了一口气,门外就响起了“咚咚咚”的敲门声,紧接着,马师傅的声音就传了进来:

“向专家,那位顾客带着画来了。”

多留几天是几天

魏守权其实并不懂书画,更没有收藏古董的爱好,他手中的这幅古画,说起来还是他年轻时的一位好友送的——

实际上,这画也不是送给他的,而是好友咽气之前,托付魏守权交给他的家人的。

然而,当年的金陵兵荒马乱,倭寇横行,金陵的百姓能逃走的都逃走了,哪里还能找到好友的家里人?

这么一拖,就拖到了现在。

这数十年来,魏守权始终不敢忘却好友的临终嘱托,想要将这幅画完整地交给他的家人,或者交给他的后人,可惜的是,一直都没有任何消息。

也不知道好友的那些家人,当年是遭难了,还是远远地逃离了此地,从此扎根外地,再也没有回来。

魏守权就常常对画兴叹,眼睁睁看着这一幅古画,颜色慢慢地泛了黄,长了斑。

再到后来,被五六岁的、正是人厌狗嫌的年纪的曾孙子随手一扒拉,这幅还算是完整的古画,就轻轻巧巧地碎成了一片一片。

古画碎了就是碎了,就是把曾孙子的屁股打成猴屁股,它也变不回来了。

魏守权多少有些不甘心,他亲口答应过他的那位好友,要将这幅画送到他家人手中的,现在还没有做到呢,这幅古画怎么能就这么碎了呢?

魏守权的儿子,一个五十多岁,头发也开始花白了的老汉魏国庆,还算是了解老父亲的心思。

他四处打听了一番,就得知了现如今的古玩店里,还有人能修复装裱古书画,即便是破得不成样子的古书画,照样也能修复到原先的模样。

魏国庆想着老父亲的事情,还是决定再问得更清楚详细一些。

金陵的收藏界就这么大,这么打听来打听去的,很快就让他打听到,夫子庙文化市场里的“聚宝斋”就有一个修复专家,而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