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十三章 舞剑(五)(4 / 4)

加入书签

内务府等机构中几乎都是满人,这一点在军机处已大大削弱。满汉军机大臣每日早晨一同进见,一整天都共同办事。在乾隆时期,两个汉人出任过领班军机大臣,还有的人极具影响力,比如张廷玉。旧有的满蒙议政王大臣的排他性权力,被民族上混合的军机处所取代。权力得到增强的汉人出现在内廷,极大地方便了军机处许多职责的处理,尤其是大规模的汉文出版计划以及对于广大外朝人员的监管,因为这些人中汉人占优。此时汉官对于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决定都可以发表意见,包括军事问题。所以小说杜撰了桑蕴端与汪家小姐的婚事,无疑,旗民不通婚对桑王家来说,并不存在普通人家的经济法律等考量,而且汪家亦非普通人家。

-

但汉人高官多半有一种避忌,就是不主动提携自己的子侄。比较典型的就有汪由敦。而先例是张廷玉。雍正十一年(1733),张廷玉次子张若霭高中探花,张若霭在小说前面已经提到。但张廷玉请求皇帝拿去他儿子的荣誉。君臣展开辩论,张廷玉说:“置之二甲,已属厚幸。”雍正皇帝向张廷玉说明,决定名次时,他并不知道圈定的探花是张若霭,坚决不同意降低张若霭的名次。张廷玉道:“天下三年大比,合计应乡试者十数万人,而登乡荐者,不过千余人。以数科之人来京会试,而登春榜者亦只三百余人。是此鼎甲三名,虽拔于三百余之中,实天下士子十数万人之所想望而不可得者。……臣之私衷,情愿以此让与天下寒士。”

-

最后,雍正的态度缓和下来。张若霭降至第四名,在三鼎甲之外,成为二甲进士的第一名。张廷玉这么做的重要目地是为转移其他官员的嫉妒之心,面对盛誉,儿子退而求其次,所付代价是很小的。张廷玉可以接受雍正皇帝私下的赞扬和不公开的赏赐,但他不会为得到如此高高在上的公开荣誉冒风险,给人留下自己是皇帝宠臣只是利用自己的地位赢取了不应得的照顾的坏印象。而张廷玉的四个儿子后来都在朝中担任要职,张若霭袭封伯爵,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张家的儿子本不需要通过科举出身,但由此可见张家的才华和实力。这也是张廷玉为什么要求儿子在科举里降级的一个原因,说让给别人也确实是一种高风亮节,因为在清朝,科举是千万汉人学子得以进阶仕途的唯一途径,而一甲前三名多半可以直入翰林院。汪由敦是张的门生,所以他的做法也类似,显现了汉家读书人的本色。

-

【棻】[名] 有香味的樹木。《集韻平聲文韻》:「梤,《說文》:『香木也。亦作棻。』」;[形] 茂盛。《文選班固西都賦》:「五穀垂穎,桑麻鋪棻。」

-

【赵翼】是清朝有名的史学家,其出身来历如文中所示,早年为军机章经,和傅恒有亲近的交往,小说中银票貂帽之事基于赵翼自己的回忆。将在下一章的旁白里作详细补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