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741节(2 / 3)

重。

杀人这种事,总是枕边人最方便下手,杀起来事半功倍;

二则,有了一位如此身份的“同谋”,后续之事才更好收尾。

但说服一位王后去杀她的丈夫总归不是一件容易事,这其中少不了游说和谈判,李岁宁并不认为唐醒先前的游说接触是无用的,而功劳全是她自己的——

若没有唐醒打下的基础,任凭她再如何引开提烈杀死提烈,也无法让那位王后突然间便自主地下定杀夫弑君的决心。

她与唐醒的行动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唐醒的功劳毋庸置疑,如此一来,不知免去了多少将士伤亡。

李岁宁半点不曾吝啬对唐醒的肯定及夸赞,单是带着这么多人活下来抵达目的地,已经是超乎常人的存在——他带去的人当中,有五名士兵丧生,却是因为患病,余下之人皆被他安顿妥当周全。

李岁宁从起初便知道,唐醒最适合做这件事,却也没想到他适合到如此地步。

而之所以让唐醒冒险前来,而非直接让身在北狄的眼线传信给王后,便是因为这桩合作注定不易达成,需要持久反复的谈判和游说,这中间所有可能发生的变故,少不得需要由心腹来灵活把控便宜行事。且敌国眼线只该存在于暗处,一旦直接出面与人交涉,便有被全部拔除的可能,多年心血将一夕间付之东流。

提到谈判,李岁宁便问唐醒:“那位王后都提了哪些条件?”

“她只让属下帮她杀了两个人,并保证她和公主的安全。”唐醒:“余下的,她想和殿下您当面商议。”

李岁宁:“杀了哪两个人?”

“一位是王庭护卫统领,死于汗王死后的第三日。”唐醒道:“另一人是北狄的小可汗,死在属下动身前夕。”

汗王之死让王庭大乱,混乱之下,有那位王后做他的内应,取此二人性命,便很轻巧了。

唐醒没什么怜悯之心,哪怕那位小可汗还只是个少年人,争斗哪里有不残忍的,人各有命,成王败寇而已。

“她给属下的杀人理由是,这二人疑心汗王之死,主张彻查,实在让她心中害怕。”说到这位王后的说辞,唐醒笑了笑。

李岁宁亦心照不宣。

至此,汗王死了,他唯一的儿子小可汗死了,阿史那提烈也死了……此一行,倒像是灭门来了。

而北狄王庭的局面,势必已然大变了。

李岁宁旋即向崔璟问:“照此说来,阿史德元利此时应当已经在赶回的路上了?”

崔璟点头:“他率一万骑兵返程,三日内应当便能抵达北狄王庭。”

李岁宁微抬眉:“仅率一万人马吗。”

崔璟:“元利此人很聪明。”

唐醒也认同地点头,旋即又觉得不太对:“按说阿史德元利返归北狄,应当早于崔大都督才对……”

早在汗王之死的丧讯被送出王庭之前,那位王后已经提早托他快马传密信给她的兄长了——早到什么地步呢,早到她刚答应与他合作,还没动手实施毒杀呢,就第一时间先托他将信送出去了。

丈夫还没开始杀,她已经开始报丧。

至于唐醒是如何知道书信内容的,自然是因为他拆看过了——万一对方使诈怎么办?他总要先过眼。

这一看却是叫他忍不住称奇,那位王后在书信中直截了当地告诉她的兄长,她杀了汗王,处境危险,请阿兄速速归来,护她们母女周全。

据唐醒所知,这兄妹二人乃是同父异母,元利因有一半汉人血统,并不被族中喜欢,但他这个妹妹,倒是极其信任他,且似乎很能够拿捏他——比起汗王之死,王后笃信,她的“处境危险”四字,更能够催促她的兄长归来。

不过,她这位兄长归来的脚步,似乎比预料中慢了些,竟慢于崔大都督这么久。

“对啊。”李岁宁也抬头看向崔璟:“你何故会来得这样快?”

你需要她的认可

“因有殿下开路在先。”崔璟答:“我循殿下留下的足迹暗号而来,自然行路畅通迅速,否则只怕数月半载也难抵达此处。”

接着,才又道:“再有,唐将军提到的那封王后密信,我也见到了。”

他垂眸看向披衣披发而坐,抬头看着自己的李岁宁,与她解释道:“送殿下离开的那晚,夜袭敌营之后,所俘敌军中,有一人乃是阿史德元利的得力部下,我策反了此人,放他归去,让他充当我军耳目——”

当晚情形混乱,许多北狄军惊逃四散,哪些人与大军走失了,哪些人被俘虏了,谁也不可能分得清。

那名得力部将寻到一支逃散的北狄军,与他们一同归去,并未引起任何人的怀疑。

而被策反者显然不会只此一人,他们必要时相互配合,也相互监察彼此。

王后予她兄长元利的那封密信,正是被那名被策反的部将截了下来,先送到了崔璟手中。

王后未杀夫而先报丧,的确有人第一时间来“奔丧”了——却非她的兄长,而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